市以文化古都升格直轄市,全市登錄具歷史特色的已逾2000棟,屋齡超過50年的建物更高達9萬餘棟。為加速文化資產保存效率,市府預告「台南市歷史文化場域經理平台設置自治條例」草案,將於7月舉行兩場公聽會,預計年底送市議會審議,明年正式施行;專家表達樂觀其成,有助老屋保存。
指出,自2012年實施台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,以補助方式協助修繕老屋,十多年來僅完成百餘件修繕案,主要受限於每年僅約500萬元的經費編列及每案上限80萬元的補助額度,難以應付龐大修繕需求與都市開發壓力。文化局強調,「老屋修繕是與時間賽跑」,需要更多元的資源投入。
文化局表示,過去「搶救湯德章故居」的成功案例,成為設立經理平台的啟發。當年透過群眾集資與成立協會,成功保留湯德章律師的故居,開啟台灣公民參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先例。此次設置的「歷史文化場域經理平台」,也借鏡英國經驗,將以行政法人的非營利組織方式運作,彈性引入企業ESG資源、民眾捐款或募資等民間力量協助老屋保存。
平台功能可媒合修繕團隊、提供屋主諮詢與協助、受理公益捐屋等多項服務,可突破公部門受限經費、人力與法規的困境,財務透明管理也受到監督。
台南市老屋再生計畫主持人林士欽指出,傳統由公部門主導修繕效率有限,如新化老街每年僅能整修3至4棟,許多屋主等待多年。部分具歷史價值的建築,如中正路五福商店數千萬元修繕經費,要中央與地方合力才能完成,很多歷史老屋亟待資源介入保存,經理平台的成立,可有助於資源整合,加速推動老屋保存。
文化局說,自治條例草案自5月16日起進行為期7天的法規預告,已公告於市府公報與文化局網站。市民可於預告期間內提出書面建議,或致電文化局洽詢,7月將辦理兩場公聽會,廣邀市民與文資團體共商條例內容,攜手守護台南文化底蘊。
发表评论
发表评论: